春节一到,咱这大中国,南方北方就跟开启了“平行时空”模式似的,习俗那叫一个千差万别,各有各的精彩。
先从这吃的说起,北方人那是饺子的忠实拥趸。大年三十晚上,一家人围坐一块儿,和面、剁馅,包出的饺子那叫一个肚大馅足,形似元宝,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。一家人边包边唠家常,电视里放着春晚,热热闹闹。煮饺子可有讲究,得在锅里添上大半锅水,水开后饺子“扑通扑通”下锅,三滚饺子两滚面,中间还得加几次凉水,就盼着饺子熟透又不破皮。出锅后,蘸上醋和辣椒油,一口下去,年味儿瞬间在舌尖炸开。
南方呢,吃的花样可就多了去了。年糕是必备,寓意“年年高”,白白糯糯的年糕,不管是蒸着吃,沾上白糖,甜滋滋的;还是切成小块放进火锅,吸满了汤汁,别有一番风味。还有汤圆,大年初一早上,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,芝麻馅、花生馅,软糯香甜,象征着团团圆圆。沿海地区更是丰盛,鱼虾蟹贝齐上阵,鲜掉眉毛,年夜饭的餐桌就跟开了个小型“海鲜市场”似的,讲究的就是一个“鲜”字。
再瞧瞧这拜年,北方孩子过年最兴奋的事儿之一,就是跟着父母走亲访友,一进门先给长辈“扑通”一声跪下,规规矩矩磕个头,嘴里喊着“爷爷奶奶、叔叔阿姨新年好”,长辈乐呵呵地递上红包,这头磕得那叫一个心甘情愿,红包揣进兜里,心里别提多美了。
南方拜年可就文雅多了,大多是拱手作揖,互相道贺“恭喜发财”“新春快乐”,晚辈向长辈问安,长辈回以吉祥话,顺便递上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,虽说少了磕头那阵仗,但情谊丝毫不减。
还有这装饰,北方的年味儿飘在冰天雪地里。一进腊月,集市上就摆满了红彤彤的大灯笼、喜庆的春联,还有各种造型的冰雕、雪雕。家家户户忙着扫尘之后,就在门口贴上春联,挂上大红灯笼,晚上一亮,红光映着白雪,年的氛围拉满。要是碰上农村,还能看见用秸秆扎的“旺火”,除夕夜点燃,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,一家人围着火堆,烤着冻得通红的手,暖烘烘的。
南方呢,潮湿温暖的气候让鲜花成了年的点缀。花市热闹非凡,水仙、腊梅、金桔,一盆盆娇艳欲滴、硕果累累。家里摆上几盆,暗香浮动,看着就舒心。春联也是必不可少,不过字体多了几分秀丽,写的尽是些对来年的美好期许,贴在门口,和绿树红花相映成趣,把新春的家门装扮得格外雅致。
南北春节习俗虽不一样,但都是咱中国人对年的期盼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这热热闹闹、欢欢喜喜的年味儿,不管在哪,都浓得化不开。
(第1/1页/997字/26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