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内容]:全文(共2页)
幸福不是现成的东西,它来自于你自己的行为。
而行为,则来自于你长期修心的结果。
一个人,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。
一个人,更可以通过修心来彻底改变自己的一生。
王阳明说:
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,心外无理。”
心灵,则是一切。如果我们不去修心,我们永远无法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。
陶行知先生说:
“大雨过后,有两种人:一种人抬头看天,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;一种人低头看地,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。”
大雨之前,大雨期间,都是一种难得的可以借来修心的机遇和环境。
修心有效与否,在于大雨之后,你是看到了蔚蓝的天,还是只看到了布满淤泥的地。

闲时静心
看过这样一段话:
“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,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。
心情好,什么都好,心情不好,一切都乱了。
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,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,降低了我们的能力,扰乱了我们的思维,从而输给了自己。”
苏轼被贬黄州时,慢慢褪去了心中的浮躁,也开始在闲暇时刻,寄情于山水。
于是,沉得住气,静得下心,开始告诉自己在闲暇时光里,要及时地活在当下,珍惜当下。
然后,苏东坡便更倾向于为当地的百姓做一些实事,修筑水坝,扩建鱼池,耕种庄稼......
在闲下来的时候,苏轼还在城东半坡上颇有雅趣建了一座草堂,四壁绘雪,取名“东坡雪堂”。
赋闲时,自己就静坐在这座雪堂中,吟诗作赋,独守养心,静心修行。
正如他有诗所写:
无事此静坐,一日似两日。
若活七十年,便是百四十。
闲下来,不让自己觉得无聊,不做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事,而是回归内心,养心静心,理清思绪,抛开杂念。
如此,平心静气,心平气和地坐着,思考着,输出思考之后的思想,也打磨着自己的心智,强化人格。
实际上,一个人越是可以在闲暇时刻,学会静静地观察、静静地思考,静静地认识自己,了解生活,顿悟人生的话。
那么,他就可以让内心变得坚定,让灵魂变得丰盈,也可以在一种心境安静澄澈,精神从容的境界里,完全抵抗住了来自世间里所有的躁动和不安。
古人云:“养心贵以静,淡泊宜于性。”
人活着,要学会拿静心来养心,在闲时之际,也不觉无聊乏味,或是徒添焦虑和惆怅。
如此,静心的时刻多了,惯了,人心就越宁静,心情就越平凡,生活就越舒畅,人生就越顺遂。

忙时定心
孔子有云:“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”
生活最好的状态,是顺其自然,人生最高的境界,是允许一切发生。
正所谓从道不从己,凡事遵照客观规律,遵守万物生长之原则,不凭空揣测和捏造,也从不搬弄是非,或是画地为牢。
如此,在忙碌的时候,我们就不会着急赶路,而是始终从容向前,不忘初衷。
最后,我们才能定心,有事无事,一样安心。
有位可爱,不经世事的小和尚,经常主动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请教一些问题。
有一次,心情跌入低谷的小和尚问老和尚:“您得到了之前,都在做什么呢?”
老和尚安静地回答:
“砍柴、担水、做饭。”
小和尚听到之后,表情有些惊讶:“可您现在每天不也是都在做同一些事吗?”
老和尚微微一笑,继续安静地回答:
“对的,继续每天砍柴、担水、做饭,但是性质不一样了。”
小和尚说:
“有什么不一样呢?”
老和尚这个时候更安静了:
“以前,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,担水的时候想着做饭,做饭的时候又想着第二天砍柴,如此循环不断。
现在,该砍
下页.余下全文
(第1/2页/2499字/16阅)
第页
前往